Token机制不分权谈什么去中心化,160年前就有人在讨论了……
Author Image 星球日报 2018-10-10 17:146060
美联储教你做人。
技术可以保证规则公平地被实施,但如果规则本身是不公平地呢?
那么是否应该有一个机制,是可以约束和制衡规则的制定者,以保证 “规则制定的过程” 更加公平?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项目方的 token 随意增发或者价格动不动就如过山车般跌宕。虽然每个项目基本都会标配一个基金会,但实际上,权力还是过于集中。规则虽然早在创世初就被写近智能合约中固定下来,但规则仍然是由项目团队或者既得利益集团所决定。修改规则、随意增发、硬分叉等事件的频繁发生,让我们看到,token 机制就是项目团队的提款机。那么是否需要一个分权机制?
谈到分权机制,最成熟的模式莫过于被大家所抨击的美联储了。它即使有无限的 “发币权” ,但又无法肆意发币;它独立于政府,因此使政府无法完全掌控它。带着诸多疑问,最近看了一本书《美联储的诞生》,原来,160 年就有人在思考关于如何制约无限的发币权以及如何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流通体系。这篇文章主要分享这本书,希望可以给区块链领的从业者以及关注这一领域的读者一些思考和启发。
“21世纪之后是19世纪”
如果回到 160 年前,我们会发现,那时的美国要比现在的区块链世界去中心化的多。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国家,美国人民对任何中心化的东西有着原始的抗拒。他们担心来之不易的自由会被一个新的暴利机器所粉碎。因此当时的美国就像如今的区块链世界一样有数千种货币。每个州负责监督各州自己的银行,它们共同组成国家货币发行体系。
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如果出门时身上携带的不是纽约州、波士顿和费城最大银行发行的货币,那他在购物时有可能被拒收或者大打折扣。但他如果带的是黄金,便畅通无阻了。这与当下千币争鸣颇有几分相似。
还有类似之处是,每个银行都可以自由发币,发行人只需一台印刷机就行。而大多数银行发行的纸币非常不可靠,甚至没有价值。
书中写道:“投机者来到印度安纳州,24 小时之内就可以揣着有他自己命名的法定货币,去往联邦某个较远的地方使用了,而这是经过印第安纳州的立法机关批准的。”
据记载,美国当时有 1395 家银行,每家银行发行各种面额的货币,总共达 8370 种。一些银行的货币量是其资本的 25 倍。要审查泛滥成灾的货币几乎是无望的,因此当时假币丛生,到处充斥着骗子。当时的假币问题促使一本名为 “假币探测器” 的书籍最为畅销。这多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 ICO 爆发的时期,以及当前的区块链安全问题催生出的安全行业。
http://m.8btc.com/token-quzhongxinhua